圖書館目錄

25 2月 2013

《Justice, 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

《Justice, 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Michael Sandel
本書並不是一本小說, 而是一個課堂, 當中又包含很多大大小小不同故事, 比小說更引人入勝。Justice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。近千名學生擠滿哈佛大學Sanders禮堂,聆聽Sandel教授談論正義、平等、民主和公民權。

其中有一堂故事特別印象深刻的。相信大家都有留意近期熱門電影少年pi, 戲中主角與老虎經歷了一場緊張而又驚險的海上漂流之旅。戲中的老虎叫Richard Parker, 就是源於英國一個活生生的吃人肉的案例。十九世紀帆船Mignonette號在南大西洋上遇難,船員四名,Dudley是船長,Stevens是大副,Brooks是水手,;還有打雜的少年,十七歲的Richard Parker,在海上漂流十九天後,船長決定殺死他們當中最孱弱的打雜少年,這樣他們就得以賴他的血肉維生。事後三人獲救返回英國,但女王起訴DudleyStevens謀殺, 這個英國案例在法學院非常有名。

如果你身處其中,你會怎麼辦?你會做出與他們一樣的選擇?
有多少人會同意他們「無罪」?
如果DudleySteven有詢問Richard Parker,取得他的同意,被殺的意願,而這樣是否可以讓他們免除謀殺罪?
Dudley有提議抽籤,假設他們都同意抽簽了,假設抽籤的結果是打雜少年抽到,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?
這個少年沒有家人,其它三個人在英國都有家庭,他們有妻有小。因為關切他們家鄉的親人和家屬,這樣又說得過去嗎?

Sandel教授不會對每個案例或是理論下結論,而是透過與學生提問及討論, 了解不同人對事情的思考方式。從討論中,他帶出這些不同思考模式,再引發反思:
不少同學傾向結果主義論,即將道德定位在結果對於世界的影響上,只要事情對社會有最大的利益。如當時倫敦的報紙和主流民意是同情DudleyStevens的,報紙還說,這個少年沒有家庭,其它三個人都有家庭,有妻有小。如果不是因為對考慮到家人,他們絕對不會這樣做的。這是三對一,更是所有家屬加起來對一個人。事實上,當繼續深入討論時,人們開始遲疑這個看法。

大家提出另一類看法,是道德推論法,是將道德定位在某些絕對的道德標準上,不管結果如何,都將道德定義在某些類型的責任和權力上。如有同學提出既使殺人只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,但都是謀殺。無論如何應該一視同仁、公平的對待,打雜少年也有其本基本權利。

書中舉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故事, 有虛構的,有真實的, 也隱含現今香港社會一些最熱門的話題, 如同性婚姻、愛國主義和權利。在不同的故事中, 教授以提問和討論的方式,引導同學以新的角度來重新思考那些熟悉的爭議。在對立矛盾的觀點上, 加強同學的道德價值信念。在支持與反對意見兩極化的社會, 能夠建立個人的觀點。


分享者﹕謝嘉穎 老師